你再撐再努力一下我就不會管你了 第二種變化型是苦情
大家或多或少有向父母「爭取」些什麼的經驗。比如:什麼時候可以交男/女朋友?跟朋友出去玩幾點要回家?可不可以參加那個很酷的營隊/交換學生/打工度假?
那麼,當父母說"NO"的時候,你如何回應這個「拒絕」呢?
第二型「苦情」的人,其實很認真也很忠誠,他們通常跟父母關係緊密(注意緊密不見得是關係好,但他們之間的相互影響是強的),也會把父母說的話看得很重。
因此,當父母說「總之,你現在就是不可以談戀愛。等你上大學以後我就不管你!」他們會把這句話當成「目標」來執行,為了得到往後的快樂,現在就要先忍耐。
好一個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
看到這,有些朋友可能也會想到「先別急著吃棉花糖」的延宕滿足實驗。所以別搞錯了,我不是說為了未來而忍耐現在「一定」是不對的。
可是苦情型的「苦」是因為,父母所提供的目標,簽下的契約並沒有白紙黑字。此外,很多父母也是第一次學著跟孩子討價還價—很多時候,他們自己也亂了手腳,不知道當時為什麼會這樣?
這倒也是心理師做諮商做治療最難的地方,的確做小孩的太過認真會被害到,甚至父母丟下一句「噢有嗎我當時有這樣說嗎?」更讓人心碎。
但是當治療做得夠長,我們有力氣一起回看當時家裡的狀況,就會發現許多父母也是在重重危機中,掙扎著學習當爸媽—
想像這是一部電影,第一格畫面是父母對小孩說「你現在忍著點,你長大我就不管你了。」,也是這部電影的兩個主角。
現在,試著把鏡頭慢慢拉遠,開始看到這對主角之外的其他人,家裡的其他空間,附近的學校與早餐店,爸爸媽媽上班的地方,甚至你住的縣市..
有時候,我們會發現,當父母對小孩說出「你要忍耐」時,在另另一個時空(鏡頭轉換—)
婆婆也許對著媽媽說「做媳婦的就是要認命」 上司可能對著爸爸說「公司有困難,大家要共體時艱」 補習班老師或許對著父母說「這個年紀不容易,你們多承擔一點」
然後回到第一個畫面,你看到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