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陳亭亘

【失落的家庭成員與家族歷史】

動畫片之所以很經典,是因為編劇通常已經設定好透過影片完成的轉化目標,但受限於觀眾通常是小孩子,設定不能以複雜的形式跟理論傳遞,因此總是會透過故事結構、各種巧妙的隱喻轉折來完成。 「不知道為什麼很感動」,「好像也沒辦法講電影裡有什麼深刻的理論」,停留在這樣的階段也可以,但如果有空,不妨輕鬆地看看動畫,也學習一下編劇埋下的理論彩蛋吧。 今天想試著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皮克斯的《可可夜總會》。 《可可夜總會》這個故事的主線,其實是「自我實現」與「失落的家庭成員」。幾乎每個家庭裡都會有幾個「被消失的家庭成員」,不論這個人是不名譽地死亡、入獄、被墮胎的孩子、作惡多端的人、重度的身心障礙者、政治犯、自殺者、不負責任的長輩、夭折的孩子與重大社會事件往生的人等等。 由於這些家族成員通常是「被消失」的,所以身為家族的一份子,你通常很難指認「被消失的家庭成員」,多半時間,這些成員無法被指認也不會怎樣,然而,「被消失的家庭成員」通常會帶來「家族的禁忌」。舉例來說:假使家中有人是因為深夜酒駕事故而死,大家可能會漸漸地不談這個人,因為太傷痛,但家族會集體地將「深夜」、「酒駕」這些事放在心裡,成為某個按鈕,只要一碰到,就會努力地迴避這件事,以避免類似的傷痛再發生。 「被消失的家庭成員」與「家族的禁忌」不一定會怎麼樣,很多時候可以默默地遵守著,默默地平順地過完一生。 然而,家族禁忌,通常也會封印某些可能性。 當這個「禁忌」正好與「個人的自我實現」牴觸,如果個人想要自我實現,就必須打破這個禁忌的時候,這裡就開始產生了戲劇的張力。以電影來說,就是故事裡的米格喜歡音樂,但家族的禁令是「絕對不准碰音樂」。 於是,米格開始試著找回「被消失的家族成員」,故事安排了一些段落,讓米格有動力去尋找這個家族成員,也在因緣巧合下順利地找回被消失的家族成員,更重要的是「找回了遺失的家族故事」。找回失落的故事,並不一定代表著完美大結局,它通常代表著「我們有機會看到完整地故事,然後重新選擇」。 故事並沒有輕易地讓米格從陰間帶回照片,讓陰間所理解的那一切奇遇能直接搬回陽間,這樣的故事無異於鼓勵大家都去觀落陰,因此它安排了一個巧妙的轉折,讓陰間的體會,能帶回陽間,以及還活著的我們都能有機會這麼做,編劇選擇讓米格對著可可曾祖母唱歌,談一談被消失的曾曾祖父海特。 於是,每個人都有了歸屬,也都能揮別創傷重新選擇。 回到我們自己的身上,或許我們也有許多可以做的事。像是試著跟家中平常都不會過問、也沒什麼好聊的耆老們聊聊,談談那些「被消失的家族成員」的故事,也試著理解這些故事帶來了那些「家族禁令」,或許,我們都有機會能更看到完整地家族故事,展開新的人生選擇。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