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戀雖然會痛,但也是找回關愛自己的契機
我時常與來訪的案主,談著困擾著自己的生命故事,其中,伴侶互動與溝通、失戀與分手的故事,是我最常接觸到的故事主題之一。
或許失戀與分手的故事內容不同,但分手後所帶給我們內心難以言喻的憤怒、遺憾、自責、孤獨與悲傷等複雜感受,卻是相似的。
我帶著敬佩的心情,傾聽來訪的案主談著自己心痛的感受,與直面自己傷痛的案主探索情緒背後更深層的失落,也讓我看見案主內心的勇氣與韌性,許多在諮商合作的案主,在失戀療癒的過程中,慢慢地與自己更親密、照顧好自己的心情與狀態,進而有更多的餘裕。
在諮商中深入探索失戀帶給我們的傷痛與成長,凝聚出關愛自己的力量與契機。單身時,也過得美好與豐盛。
☆失戀的療癒,並不一定是線性的過程
伊莉莎白.克柏勒.蘿絲(Elisabeth Kübler-Ross)早在1969年便提出著名的悲傷與失落理論,指出悲傷復原的五階段:「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悲傷、接受」。我們或許對於這個理論並不陌生,階段的觀點也易於理解,但有時候可能誤以為悲傷的復原,是一個線性的過程,會按照五階段走出傷痛。然而,該理論並非強調悲傷是一個階段順利度過之後,就一定會進入下一個階段,有些人也有可能在復原過程中會跳過某些悲傷階段,但也有可能倒退回前一個階段。
在失戀所引發的悲傷與失落,有時更像在「失落」與「復原」兩個端點來回擺盪的過程。
有時候,我們可能處於情緒的低谷,動彈不得;但也可能在某些時刻,則感到生活好像又恢復了掌握感,感到開心或積極。
正在閱讀文章的你,或是你正在失戀的歷程中,請溫柔地讓提醒自己,我們可能會在「失落」與「復原」的兩個方向中來來回回,才是復原的常態。最終,透過合適的情緒調適方法,傷痛會在兩端點擺盪的幅度中變得愈來愈小,我們也會慢慢療癒。
☆失戀的傷痛該如何調適?先從培養「自我疼惜」的心態開始
著名的心理學家克莉絲汀.涅夫(Kristen Neff, 2003)提出「自我疼惜」(Self-Compassion)的理論,主要的核心精神就是:帶著開放、善意與溫柔的關懷,不以苛責或批判的角度理解自己生命中痛苦、失敗或感到不足的經驗,並且了解自己在生活中所經歷的痛苦感受,其實是身為人類都會有的感受,你不孤單。
自我疼惜有三個要素:首先,#察覺當下/正念(mindfulness),也就是輕輕地觀察此時此刻的想法與情緒,但不加以評論或批判、誇大或壓抑我們的想法或情緒。
其次,則是 #人類的共同經驗(common humanity),我們時常會在痛苦時,會誤以為只有自己在受苦,然而,實際上每個人生命都有碰到苦難與困難的時刻,因此,當我們碰到類似的人生困境、失敗或挫折時,我們其實都或多或少都會有著類似的感覺,你並不孤單。
最後,則是 #善待自己(self-kindness)。面對情緒困擾時,我們可以嘗試用一種溫柔善待自己、愛自己的心態,走過情緒起伏。有時候愛自己不容易,但我們可以轉換視角,當好朋友經歷痛苦的感受,我們是如何溫柔地陪伴與鼓勵對方?
我們就用相同對待好友的溫柔方式來對待自己,把善意與愛,帶回到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