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瑣事多,心理師陪伴你停下腳步想一想。
出門逛街,有時就會看到一個熟悉的畫面,小孩開心的衝向某個櫥窗或展示櫃,對眼前的商品流露出渴望的神情,此時,大概也是爸媽或家長開始焦慮的時刻了,當小孩終於提出那恐怖的要求:「我要買這個!」此時大人心中那一閃而過的念頭是什麼呢?是「噢!不,這個月預算不夠了!」「不要在這時候上演吵著要買東西的劇碼!」或是「你這兔崽子不要臉就算了,不要把爸媽的臉也都丟光了,你沒有看到旁邊有一堆人在看嗎!」身為家長的你如果遇到類似的情況,會怎麼回應呢?那天的家長說:「不行!」小孩不為所動,持續地守在在櫥窗前,家長堅定的往前走,回頭說:「寶貝,我們要走了,你自己待在這裡。」終於小孩心不甘情不願地放棄了,沮喪地跟上家長的腳步。
小孩常常被小玩具吸引,大人又何嘗不曾著迷於大玩具?一個鉑金包、一輛跑車,不論大小孩,都有內在的渴望,但生命是現實的,歌手李宗盛唱說:「想得卻不可得,你奈人生何……」面對求不得的苦,學會捨得、放下,接受現狀是人生的一個重要課題,當努力了三年,卻與第一志願失之交臂,當付出了許多,伴侶卻決定離去,那時心情可能是複雜的,有失落、難過,也可能有嫉妒、羨慕,甚至可能出現憤怒、怨懟。面對「想得卻不可得」的情境,我們要如何自處呢?能否在做出衝動行為之前,穩住自己呢?要怎麼才能辦到呢?或許可以先試著好好地吸一口氣,然後緩慢地吐掉,並告訴自己:「我盡力了,但結果不是我能控制的。」或是學著告訴自己的情緒:「我知道你很激動,我接受你在這裡,也願意陪伴你直到你願意離去。」
面對孩子想要購買非必需品的渴望時,當家長無法立即滿足他們時,因著孩子的年紀、個性,還有當時的親子關係,彼此的狀態,還有外在的大環境,也可能需要不同的回應。有沒有可能家長在安撫了自己的焦慮後,抱著他說:「親愛的,我知道你想要這個玩具,但不是今天,等下個月你生日的時候,我們會買一個一千元以內的玩具給你,這個月,你可以想一想你最想要買什麼,好嗎?」如果小孩仍有情緒,或許也可以試著說「我想你可能有些難過、失望,沒關係,我陪你(經歷這些感覺)。」假使過了一段時間後,他仍有情緒,也可以試著轉移注意力,例如說:「我想該回家做晚餐了,你願不願意幫我呢?」
在這裡,並沒有要提供一個回應的標準答案,只是想要邀請你願意停下來、想一想,如何照顧自己的求之不得的失落,如何回應無法實現孩子渴望的現況,用什麼樣的方式,可以幫助自己或孩子提高挫折容忍力,或是提高自制力、延宕滿足的能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