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人類心理來說,語言幫助我們認識世界,有時候認真看待「名字」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現象」。當太太決定「居家生產」,我們也算第一次開始思考「溫柔生產」了,大致上居家生產就包括了「溫柔生產」,只是「居家」顧名思義就是待在家,然而,就算不在家也可以選擇「溫柔」。
溫柔生產究竟如何溫柔法是我相當好奇的。看著許多溫柔生產的影片,許多產婦也是「哀嚎」渡過生產,所以溫柔並非不痛。身為醫事人員,很明白所有醫療行為都有風險,與太太面對醫療體系時,也能感受到醫療對溫柔生產的質疑,就算我們告知選擇溫柔生產最主要原因是家裡已有兩位孩子,若要陪產擔心孩子沒人照顧,在產檢過程我們還是有被「訓話」。在等待過程稍有溫柔的應是助產師提醒一位孩子的到來會改變整個家庭系統,要多關心姊姊與哥哥的狀況。而最實際的溫柔應該是在生產當天。
在生產當天,因為工作很晚回到家,與太太稍微聊天之後正準備要睡時,太太就出現產兆,助產師也在通知後隨即出現,因還沒正式進入產程,助產師就提醒太太可以先休息。在產程中,助產師看著太太身體反應,並告訴太太產程進展的狀況,也不斷提醒太太要呼吸與放鬆。與之前生產經驗兩個最大的差異,就是可以一家人一起迎接新成員,另一個就是在生產當時助產師會要太太放鬆,在放鬆時可以看見身體的節奏與新生兒的生命力,似乎就是生命的自然律動。而醫院則是不斷出力,最後產婦沒力,再用各種醫療手段讓孩子出生。
我家兩位孩子,一位五歲另一位三歲半。早在生產前我們就不斷的讓他們知道他們是如何出生的,妹妹到來可能遇到的狀況,五歲的孩子面對在產程中的太太已準備好,甚至可以協助攝影,三歲半的孩子有些緊張,過程多次希望可以有人抱抱他,因為在家生產,我就可以顧到孩子,不用在太太與孩子之間取捨。在孩子出生那一刻,我接住孩子,大女兒剪臍帶,過沒多久大女兒跟兒子輪流抱著妹妹,跟著妹妹講話,看見女兒跟兒子如何接納家裡的新成員,忽然間家裡的孩子原來比我以為得更成熟了。
簡單來說,人類俱有生理、心裡,與社會層面,醫療在商業化要求「快速」換「健保點數」,醫療漸漸地過度重視生理層面,忽略心理與社會層面。在生產過程,除了會關心產婦的狀況,家人之間仍可以照顧到彼此需求,我們以「家」為單位來迎接新生命,生產完的胎盤再用來做壓畫,讓家裡的孩子可以好好的紀念這特別的日子。「溫柔生產」的「溫柔」強調生產不是待完成的工作,而是人有許多層面,需要更「溫柔」來面對一個活生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