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張巍鐘

【父母責任與情緒勒索】

心理世界雖然不像物理世界那樣的明確,不過,模糊迂迴的心理世界卻深深地影響我們每一天的生活,心理學家或心理師像是個響導試著增進人們對心理世界的認識,希望可以讓人們在錯中複雜的心海中可以航行,所以常常透過語言描述出航行須知或是危險區域。近來,「情感勒索」成為廣為人知的心理詞彙。


  「情感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很早就被心理學家使用,近來由心理治療師Susan Forward解釋而進一步讓更多人明白,Susan用FOG(迷霧)的雙關語來解釋「情緒勒索」,提及在「情緒勒索」之下常讓人像在迷霧之中看不清楚環境,而FOG就是Fear (恐懼)、Obligation(責任),與Guilt(罪惡感)的首字母略縮寫。簡單來說,就是讓人在關係中被無形的恐懼、責任,與罪惡感枷鎖囚禁住。


  當複雜的心理世界被語言描述出來,再用個心理詞彙講出來,詞彙就容易淪為「口號」,也容易造成誤解或是錯誤的應用。「情緒勒索」提醒父母留意自身言行,避免限縮孩子的發展空間。但是,這可能也讓父母不知道該如何要求或督促孩子。就社會而言,協助孩子正向成長就是父母的責任,因為社會問題源自家庭並長於校園,許多社會或是犯罪問題的解答最終都回歸到增加家庭功能。


  既然父母親有責任,就該引導孩子成長,所以對孩子就有要求、約束,與期待。不論是否願意,每個人來到世界就需要找到自己「獨特存在」的位置,理想上是成為他人的祝福,而不是他人的咒詛。父母親透過「要求」讓孩子探索自己的極限。父母親「約束」孩子去適當的尊重其他的人事物。父母親對孩子的「期待」正也是父母親對孩子的祝福,讓孩子可以在他們的世界中成為不可或缺與負責任的人。簡單來說,父母應要求、約束,與期待孩子,但是也需允許孩子有彈性保有自己。

  俱有良好親職理念的父母某種程度明白孩子是屬於世界的,所以會鼓勵孩子要進到世界冒險,探索自己、世界,與自己跟世界的關係,進而成為世界/他人的祝福/貢獻。然而「情緒勒索」綁住孩子,讓孩子成為無生命被操控的木偶,孩子不能出去冒險而是要滿足/安慰/照顧自己。所以,良好的父母管教時應避免FOG,目標是讓孩子有勇氣去接受生命的挑戰,父母應鼓勵孩子成長,成長為自已的平輩,甚至是自己所欣賞的人。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