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陳亭亘

【電影/《腦筋急轉彎2》你想過自己跟情緒的關係嗎?】

  

如果說《腦筋急轉彎》是一部告訴我們「負面情緒跟正面情緒緊緊相依」的故事,假使想要割除或壓抑一部分的情緒,會讓我們連帶失去想保留的情緒,如果我們能接納那些負面情緒,然後,正面情緒也會閃閃發亮;那麼,《腦筋急轉彎2》則是一部告訴我們「你的情緒不等於你」的故事。

「我的情緒不等於我?」,什麼意思?

  在華人文化裡,我們的「情緒」時常等於「我是怎樣的人」。關於我是否失禮,關於我是否有修為,關於我是否合於人倫的禮節,甚至關於「我是否是一個好人」,情緒的展現(或顯現於外界)總是一件會遭受評價的事情,情緒,從來不曾是「中性」的。

  就算是強調「觀生滅」的教義,仍難免引起人對情緒的敵意。

  我曾經跟一位認識很久,虔心向佛的長者聊天,席間長者憤憤不平地討論著某件事,我試著回應他「所以你很生氣吧」,長者瞬間變得更憤怒,卻緊閉著雙唇,然後說「我沒有生氣」,彷彿對於自己「會生氣」這件事很生氣一般,我一直覺得這個反應很奇妙,想了很久,才領悟到,那或許是一種對於「貪嗔癡」的「嗔」的恐懼與憤怒。

  我常開玩笑說「華人對情緒的想像,就是大家都可以坐在廟裡」。

  擁有某種可以坐在廟裡,供人膜拜的美德展演。彷彿只有做到那樣,才是合宜的情緒展演,將某種原先該要透過持續修行、內觀、覺察之後才能達到的結果,變成一個日常互動必須要隨時展現的行動,結果自然是「還沒來得及學習認識自己的情緒,就必須先學會壓抑情緒」。於是,情緒變成了一種「表現出來就像洪水猛獸」,會遭致各種撻伐的東西,怎麼可以有,又怎麼可以覺察,一切都太可怕了。

覺得我小題大作嗎?那你不妨查查坊間的「認識情緒」童書。

  可以觀察看看有多少的「品德教育」「認識情緒」童書,裡頭描述的內容有多少是要求小朋友要「壓抑」「控制」自己的情緒,遇到弟弟妹妹搶玩具不可以生氣、遇到別人想要一樣的東西應該要禮讓,才是好孩子?明明面對孩子的情緒,理論上是大人要有能力陪伴孩子經驗風暴,然後經驗過風暴可以安頓下來,接著孩子可以漸漸地學會安穩自己的方法,華人的邏輯很簡單,直接喝斥「這樣是不好的表現,是壞小孩喔!」

  這樣的脈絡下「情緒」本身就很可怕,覺察,則變得太過恐慌。

  如果你也是這樣長大的一份子,這齣《情緒急轉彎2》,或許對你也會是很療癒的一部片,去看之前我沒有什麼期待,但我沒想到我看到最後竟然默默地哭了,關於我們生命裡那些無從擁抱起的情緒,那些總是被賤斥、總是不被允許展現的自己,連這些自己,都是可以被擁抱的是嗎?

  每個情緒,以及透過那些情緒感受到的自己,都值得我們珍惜。

  作為一個學習跟推廣心理學的人,我認為《腦筋急轉彎》說了個好故事,幫助我們在有許多障礙的情況下能擁抱自己的不同情緒,不再覺得某些情緒該被壓抑或割除,而是能看到「情緒的轉換,情緒的相連」;而《腦筋急轉彎2》則在一的基礎上說了一個更不容易的故事,關於那些我們都可能會經歷到的迷惘,關於那些想強抓、想排除的自己,以及「我的情緒不等於我」,無論情緒多混亂,這一切都值得我們好好疼惜。

  當你輕輕地對自己說「我的情緒不等於我」時,你有什麼感受?

  不再是你的情緒等於你是不是好人,也不再等於你是不是好孩子或壞孩子,等於某些該獲得的處罰或獎賞,而只是,就只是「情緒」,而這一切都只是你的一部分,他們不能代表你,也不意味著你是怎麼樣的人。

  這種時候,你會感覺到自己緊緊的胸口鬆了一點,高聳的肩膀放鬆下來嗎?

  恭喜你,那就是「接納自己的情緒」的開始。

  如果想要更簡單的體會這一切,或許你也可以去看看這部電影。

▼ 如果是父母親要帶著國小以下的小朋友一起去看這部電影,或許可以試著討論:

▽ 你對阿焦有什麼看法?

▽ 有沒有什麼時候,你也有像阿焦出現的感受?

▽ 你會喜歡阿廢這個角色嗎?

▽ 如果有一天,你也有阿廢的心情時,你會怎麼做?

▽ 整部電影裡,你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哪裡呢?

▽ 有一天,當你的阿焦出現,而大人不在,你目前有什麼方法安撫他嗎?

▼ 如果是父母親想帶著國中左右的孩子一起看電影,或許可以增加討論:

▽ 你有過阿廢這樣的心情嗎?

▽ 你覺得阿廢按下按鈕以後的影響可能是什麼?

▽ 如果你是主角的朋友,你會認為主角怎麼了?

▽ 做為主角的朋友,你會有什麼感覺?

▽ 告訴你的孩子你的情緒教育經驗,或是你被情緒教育的經驗。

  要開啟這樣的討論,需要留意的部分是「秉持對情緒的開放」,所以父母親可能需要覺察自己對不同情緒的反應,是否對某些情緒特別反感,孩子會透過讀你的表情,發現這樣的話是不能說的,是你會討厭的,也會不容易接納情緒。一個簡單的做法是坦白告訴你的孩子,我們過去學習情緒的經驗很糟,所以我們可能不太知道怎麼做,但你目前正在學習好好善待情緒了,所以想告訴他「情緒只是情緒」以及「你的情緒不代表你」,有情緒是沒關係的。

  我們的情緒不代表我們,而有情緒是沒關係的。

  願每顆誕生在華人禮教文化裡,被迫提早壓抑情緒的稚嫩之心,都能有機會理解禮教「不是一個外顯的結果」,而是一個「終身內在的修行」,並由這個地方開始,允許自己用自己的步調前進,每個情緒都有他的道理,情緒不代表我是誰,有情緒是沒關係的,我很好,一切都沒事的。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