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匿名者

完形心理治療


現代步調快的社會,「忙、盲、茫」是許多人的生活寫照,人常常會不知道為什麼努力,原因通常是我們忘記靜下來聽聽自己的聲音,「知道」是讓自己生活更有意義的方式,而靜下來「覺察」是「知道」的關鍵。


完形心理治療源自完形心理學,兩者都認為把事物切割來看時,可能就會失去一些事物的特質,因為“whole is greater than the sum of its parts”(整體大於於其部件的總和),就是整體一旦被切割來看,可能就會失真。完形心理治療特色大致上為「覺察」、「注重脈絡」、「看重非語言引導/反應」,與「自我有很多層」。完形心理治療相當看重「覺察」,也認為“awareness is curative”(覺察本身就是療癒),某種程度許多人的心理痛苦來自於對自身的覺察不足,焦點過度放在心理痛苦,一個人可能要更全面的覺察自己的狀態或是處境,或許就更能選擇如何處理自己的痛苦。覺察很重要的是要活在當下,也就是here-and-now,活在此時此刻,而不是人在此時此刻,心卻過往的傷痛,或是未知的恐懼中。完形心理治療認為覺察是心理療癒的第一步,有時候這一步就足夠了。


覺察是幫助我們看清「脈絡」的重要能力,我們往往把注意力放在焦點,可能忽略我們有的其他力量,或是環境已經改變。例如:家暴家庭長大的孩子可能是過度退縮或承襲暴力行為,就算離開自己原本的家庭,但從原生家庭建立的行為模式仍會持續,對於許多事務的覺察仍受幼年經驗影響,所以看清脈絡相當重要,看見自己行為模式的起點,與現在環境的差異,最重要的是看見自己的差異,自己已不再是過去那脆弱的孩子。自己已有能力改變環境與自己了。


有些傷痛往往太深,一時我們也無法用言語描繪,甚至有些傷痛是在我們不太會說話時發生的,明明知道有些傷痛存在,但卻無法具體說出或是覺察這些傷痛,而完形心理治療「看重非語言的引導」會透過不同方式讓人更深刻自我覺察,像是空椅法、討論夢境、放大感受等等...尤其是有些傷痛是我們硬吞下去的,我們以為不在乎了,其實這些傷痛只是以不同方式呈現,有時候是進入身體了,有時候放大身體的感覺能幫助我們清楚知道我們的狀況。


心理學的人格“personality”一詞源自於persona,其實有面具的意思,換句話說,我們面對世界多少都需要面具,只是我們有時候也會誤以為面具就是真正的自己,完形心理治療認為真正的自己像是洋蔥般被「層層得包圍」,就完形來說最外層是虛偽層,再來是角色層,第三層是進退兩難層,第四層是內爆層,第五層是外爆層。虛偽層是我們社會化最表面的樣子,角色層是我們與不同人互動時所需扮演的角色,第三層是不確定自己是否該回去自己外層的樣子,還是往內層尋求自己內在的力量。第四層的人會感受到自己的內在力量,這力量會讓人覺得會要爆炸,一時不知該如何掌控這力量,第五層的人則可以自在的表達自己。故且不論一個人是否就是這五層,但一個人確實有不同層次的自己,從表面虛假到內在真實,從僵化角色到彈性自在。


某種程度完形心理治療有禪宗的概念,或許與Perls曾經在日本學禪有關,所以覺察對於完形心理治療很重要,現在許多心理治療喜歡說here-and-now(當下互動與感受)應該也是從Perls開始的。因為禪宗也認為每個人都有內在的智慧,而每個人其實都有想要完成的形,只要人覺察自然就會知道該怎麼做。很像是植物要生長,只要給予適當的養份與環境,成長是相當自然的歷程。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