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胡綺祐

從繪畫創作中,讓親子「藝」起探索吧


「創作即是療癒」,一直是藝術媒材所帶來的珍貴價值,人們可以從創作中宣洩情緒、釋放壓力,更是一種自我照顧的方式,然而,也有人遇到媒材便有莫名的焦慮感,常聽成員跟我說:「我不會畫畫欸!」、「我沒有藝術細胞,畫得很不好看啦…」其實,當媒材運用在自我探索時,作品的好壞美醜並不是重點,最重要的是,過程中內心的感受,及創作後與作品的對話,正所謂「過程藝術」。


近幾年,開始透過帶領藝術創作結合心理探索,與家長們討論親子互動議題,除了透過藝術小活動增進彼此的關係外,更可透過這樣的歷程,對孩子有更多的觀察與瞭解,同時也能培養全然地接納與欣賞。由於藝術創作有下列幾種特性,更能協助人們進行自我探索:

一、安全的自我表達空間 超越文字言語,媒材是自我表達的另一種形式,有時候心中有很多情緒,或不知道該從何談起,但透過創作,得以自發性地去呈現自己,在沒有對錯、好壞的氛圍下,盡可能地用色彩、形狀、線條、圖案等,開啟視覺、觸覺等感官經驗,展現自己的內心世界。特別是不擅言詞的孩子,有時家長急切於要孩子說,反而讓孩子更退縮,可以試著邀請他自由創作,往往都可以從作品中發現許多表達自我的訊息。

二、提升自我能力感 作品從無到有,需要透過創造力的實踐,同時也是對作品擁有絕對的主導與決定權,藉由畫、塗、抹、撕、揉等各種方式,與媒材進行互動,並在作品完成後,獲得成就感及滿足感。因此,在孩子創作時,可以給予鼓勵、肯定性的話語,增強其為自己嘗試的意願,同時也可觀察孩子如何對待自己的作品,經常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方式。

三、媒材的特性,不同的情緒照顧 媒材的特性大致分成抗阻性及流質姓,所謂抗阻性媒材包含:色鉛筆、蠟筆、彩色筆、代針筆等,即在創作中會感受到媒材反饋的阻力,因此很適合收斂情緒,當緊張、焦慮、不安時,便可透過抗阻性媒材讓自己沉靜下來;流質性媒材則是包含了:水彩、壓克力、粉彩、沙畫等,即創作時會有明顯地渲染、擴散效果,很適合在情緒高張的時候,用來好好宣洩、抒發感受。

四、從欣賞作品中,培養自我悅納 有別於美術課程講究技巧、美感,當媒材結合自我探索時,則是注重過程,並欣賞自己如實的狀態及作品的獨一無二,當試著用這樣的視野回應自我創作,也能增加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彈性,更能學習包容、尊重多元的面貌。曾聽一位家長分享:「當我透過不同的方向來看作品時,帶給我很多驚喜,每個角度都有不同的模樣,讓我想到,其實我也可以這樣對待孩子,而不是只用單一標準來看他,就能欣賞他的獨特!」另一位家長也提到:「從創作中突破自己在意對錯的框架,當我放鬆了,線條也柔和了,好像釋放了什麼…過去的我太常用這樣的標準要求孩子,帶給他不少壓力…」

此外,更可以觀察孩子創作時的各種訊息,例如:完成作品的方式、創作的時間、對於看待作品的角度等,經常能從中發現孩子的特質及行事風格,亦可邀請孩子為作品進行命名、書寫,或說說其中的故事,亦能展開更多的親子互動,最後分享一個親子創作小活動,邀請爸爸媽媽及孩子們,「藝」起探索吧! 親子共創小活動-追逐故事畫(媒材:蠟筆一盒(12色以上)、四開圖畫紙一張(2人共用))

步驟一:親子雙方先各挑一支蠟筆,並一起聯想什麼樣的角色會互相追逐,例如:警察和小偷、貓和老鼠、老鷹和小雞等,接著彼此討論要扮演哪一個角色。

步驟二:決定好扮演的角色後,兩人拿著蠟筆立在紙上任何一個位置,其中一方喊「開始」,兩人便拿著蠟筆在紙上追逐,例如:扮演貓的人握著蠟筆追,當老鼠的人則握著蠟筆逃,讓紙上留下蠟筆的線條痕跡,直到任一方喊「停」。

步驟三:兩人觀察蠟筆線條,並轉動紙張,用不同的方向,從看似凌亂的線條中,找出浮現的圖樣,並用其他蠟筆的顏色描繪出來,大約找出三到四個圖,或越多越好。

步驟四:進行作品討論,分享找到了哪些圖像,對這些圖像進行聯想,最後將浮現的圖像,創造一個故事,並從角色聯想及故事情節探索孩子的觀點及生活。

胡綺祐 E-mail:evitacute@gmail.com 個人專頁:藝起玩耍吧-胡綺祐心理師(www.facebook.com/letsplayar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