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一個常見的熱門議題,縱使我準備好了「想開始 諮商」、「也仔細考慮跟準備好這筆經費」,但我究竟應 #該如何選擇心理師?我應該選嗎?還是我應該讓諮商所的個管員幫助我挑選心理師?
這個題目其實有幾種選擇的方式,但都建立在「妳對妳想討論的題目想得多深、有想得多清楚」的情況下。 假使妳只是「隱隱約約知道這裡有個困難」,還很難描述得清楚究竟是一件怎麼樣的事,究竟前因後果是什麼,妳為什麼覺得「妳自己」也應該「為這件事負起責任」?為什麼不是「別人」應該為這件事負責任?有一點朦朦朧朧的感覺,但還不清楚能指認那一團東西後面是什麼,妳希望透過諮商師幫助自己「把自己那一團黑黑糊糊的什麼打開」梳理清楚,這個時候有一些做法。
▼第一種做法,也是最通俗常見的做法: 預約請個管推薦 當我朦朦朧朧地知道我的感情生活有狀況,不知道為什麼反覆遇到一些問題,朦朦朧朧地對生涯的難題想不清楚,不知道為什麼總是卡卡,朦朦朧朧地感覺到生活裡就是有些不對勁,不知道為什麼就是無法找到另一半、開始一段關係、跟伴侶好好談話、總是變成第三者、總是想著活著沒意思、總是覺得現在的工作不是自己想要的、陷入一個很難離開的情境裡等等,朦朦朧朧的,有點知道又有點不清楚。 這種時候,其實可以從「你所在地的心理諮商所」開始搜尋,找尋一間對你而言交通方便,跟櫃台的基本應對讓你感覺專業放心的心理諮商所,櫃台個案管理員通常會詢問您一些問題,包含:「您為什麼想來諮商?」、「想討論的事情是哪方面的事情?」、「您目前針對一個小時諮商準備的預算是多少錢?」,你可以將內心朦朦朧朧的難題盡可能的在三到五分鐘內形容給櫃檯的個案管理員聽,並請求他幫助你推薦對您而言合適的心理師。 當我們對自己的議題只有朦朦朧朧的理解時,比較不建議自己指定心裡師,因為有時候我們的判斷裡面會包含很多的想像跟誤會,例如:生涯煩惱時常會連動到家庭溝通議題,戀愛跟第三者的題目時常會連動到自我價值感 的議題,#伴侶關係 與家務勞動時常會連動到性別腳色議題,這些議題我們不見得熟悉,也不見得知道究竟如何連動,任意指定可能只是拿自己的錢去打水漂,還要重複跟不同心理師講很多次感覺有點麻煩。
▼第二種做法,也是專業內行人常見的做法: 依學派找 假使你已經為了你懷抱的「困擾」花了一段時間,已經試著理解過很多心理學相關的事,你可能會接觸了許多學派,其中有一些學派你可能感覺「很有感應」,也有可能有一些學派你覺得「看了很討厭」,因緣際會遇到一些心理師老師,聽他們的學派描述覺得非常舒服感覺很被療癒,那麼,也許「依照學派找心理師」也可能是一個做法。 不同的治療學派,背後反映著的其實是「不同的『人觀』」。 行為治療學派相信人就是刺激跟反應的產物,我們可以試著調配不同的刺激改變不同的反應,類似幼稚園小朋友常見的貼紙集點等等;完形治療學派相信人之所以進入諮商室可能是被創傷(或稱為未盡事宜)卡住,而導致僵固的信念跟做法,無法柔軟跟轉換;藝術治療相信情緒跟潛意識,不必然需要透過語言描述才能療癒,可以透過肢體、繪畫、舞蹈與戲劇來療癒自己;精神分析相信我們小時候所受到的創傷跟影響會一直跟隨著我們,除非我們逐漸找到方式修通跟超越這一切;敘事治療學派相信人之所以會進入治療室是因為「人面臨了與主流故事格格不入」的情境,而需要發展地方性故事;焦點治療學派相信「眼前的問題不一定是問題」,如何能讓不被問題困擾的時間變多,能好好過生活,案主才是專家。
如果你有特殊的學派偏好,這也是一種可能,但不推薦沒有經驗的求助者使用,因為你喜歡的學派可能不見得能夠給你特別好的幫助,每個學派有他們擅長與不擅長的議題,你喜歡的、想談的,可能不見得剛好是他們擅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