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路上各個社交平台上,出現了許多關於心理諮商或是情緒抒發的互助社群。在這些社群裡,有些朋友會書寫一些自己對於生活的反思,或是正在面臨的壓力及痛苦。但同時,其中也有一些朋友,以自身的經歷和故事鼓勵正在受苦的網友們,建立起一個正向的網路支持。但這樣方式,是真的可以取代專業心理諮商或治療,得到一樣的效果嗎?
『你是一個好的傾聽者嗎?』 『是不是所有朋友都喜歡把自己的心事告訴你?』 『你應該也很樂於幫助朋友們吧?』
樂於且擅於聆聽的人,時常變成朋友的 #情緒垃圾桶。常常有人就會因此覺得,自己 (可以/ 應該/ 想要)當心理師。但大家真的知道心理師應該具備有哪些能力嗎?或是在漫長的訓練過程當中,我們都在做些什麼?看完這篇文章,你可以更瞭解怎麼使用心理師,也可以好好考慮心理師這個職業是不是你真的想要的。
身心知識
心理師也是需要一些生物醫學相關知識的。有些時候情緒會影響我們的身體,像是偏頭痛、暈眩等;反過來說,身體的疾病也可能影響心理狀態,像是神經退化、慢性疾病壓力等。心理師必須對於身體和心理的交互作用有一定的基礎知識,我們才有能力去注意和判別,在會談室裡討論的壓力和困擾,是不是與一些生理症狀有關係?如果我們沒有辦法意識到這些,沒有辦法進一步提醒個案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況,我們就很難讓個案真正得到 #全人的照顧,也就是沒有辦法真正的感覺到由內而外的舒服。
透視眼
常常人有問心理師『那你知道我現在在想什麼嗎?』心理師們的確是可以比一般人更快聽懂人們隱藏的想法,但這件事情不是基於什麼 #讀心術魔法,而是在訓練過程中,我們很注重 #行為觀察。在人際互動時,有許多細微的動作變化不斷發生,心理師的專業訓練,有很大部分在訓練捕捉這些細節。當我們抓到這些細節,結合上談話內容,我們就可以基於所學的理論知識提出一些假設。然後一步一步驗證,一步一步更靠近對方的內在狀態。
文化敏感度
每個人都只有一次人生,我們自己所處的文化脈絡和社會經濟位階也大多是出生時就注定好的。當我們在試圖靠近一個與我們不同文化的人時,一定會產生 #認識誤差,我們有時可以盡力學習不同文化,但有時的確會存在很大的鴻溝。心理師的敏感度,不能完全解決文化差異,但足以讓我們辨認出兩人之間的文化議題。我們可以選擇為對方推薦一個更適合他的心理師,也能夠讓他知道,雖然有我們的理解會有限制,但我們會慢慢地聽。這種 #努力了解的過程,本身也可以是一段很美好療癒的關係。
寫作能力
學術論文、衛教文章、演講和各種發表研習,是成為心理師和日後執業或多或少都需要面對的工作。但寫作能力代表的,其實是一個人的 #表達能力。心理師是一個和人工作的職業,也就是不斷地和人溝通。儘管學習過程中,理論學習是必要的部份,但心理師若是無法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感受與想法,和人建立關係,就會在其中遭遇許多挫折。另外,學會反思自己在治療工作中的體悟和感受,甚至書寫整理,也是我們能更靠近心靈的重要能力。
道德彈性
每個心理師都有自己的地雷,面對不同的來訪者時,都可能一不小心就觸及我們自己無法接受的想法或行為。當這樣的反彈在工作中發生,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去挑戰或教育對方,而是反過頭來問自己『#我為什麼反應這麼大?』我常常戲稱這樣的反思歷程是一個 #除雷工作。為了讓我們能夠真正聽懂對方的感受和經歷,我們必須一而再再而三的屏除自己的道德限制,才能夠真正聽懂另一個人的痛苦。但這也不是每一次都能成功改變,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限制,也能時時提醒自己保持覺察。
幽默感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絕大部分的痛苦都像是一個 #迴圈。同樣的想法不斷的在相似的處境下發生,或是自己越努力想就越覺得想不通,好像困在一個無法停止的迴圈當中。#迴圈本身就是痛苦的。這時候,幽默感是讓我們有機會暫時跳脫循環的能力。我們不見得要誇張的搞笑,但也不是永遠都要很悲淒的和來訪者困在一起。在適當的理解和安全的關係當中,我們要適時跳出痛苦的迴圈,提出一個嶄新的觀點,那就可能是改變的開始。
心理師這份工作,其實很神奇。要先學過很多東西,經歷很漫長的訓練。但在真正進行治療工作時,又要把一切所學拋諸腦後,才能夠真正看見眼前的人真實的樣貌。並不是知識無用,只要真實就好。而是要有能力去看見每一個小細節,並且在靜下來後仔細思考,明白自己理解這個世界的方式。回到自身的生命歷程,也需要許多知識背景的訓練。#很難 #我們永遠都在路途中
如果你想要找一個心理師陪你面對人生的難題,藉由以上的理解,你有什麼想法了嗎?我自己覺得這個過程裡,最重要的還是學習把自己的武裝卸下,讓心理師體會和看見真正的自己。如果你夠信任這個心理師的專業與善良,就把那些你覺得很困難的問題交給他,讓他來陪你一起煩惱,看看這些困擾你很久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