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巍鐘 臨床心理師 / 文
相愛容易相處難。良好人際關係本身就有療癒,在親密關係裡更是如此,然而在越親密的關係中就我們越可能也跟著變得脆弱與不知所措,也因此更需要彼此的愛,正是親密關係中療癒的部份。
我們從原生家庭中學習到許多期待,加上影劇、電影、童話,或是生活周遭的故事,都讓我們對於親密關係有所期待,這些期待也讓我們內心產生一個導演,認為自己在親密關係中該如何扮演,不經意也會指導對象該怎麼做。內心的期待對於「關係」有很大的影響,良好的期待自然就有好的影響。親密關係中學習良好期待, ㄧ、兩個人就是兩個人 不管兩個人多麼如膠似漆,兩個人仍舊是獨立的個體,有不同的成長經驗,甚至是兩個(原生)家庭的相聚,在親密關係中兩人自然有差異。 a. 沒有對錯 (三種可能性) 面對彼此差異不該用對錯來看,只是彼此成長經驗的不同,與其指責差異,不如將去聽彼此成長的故事,了解差異的來源。兩人面對彼此差異可以有三種不同的心態: 1. 是對方為學生,將對方改造:這可能又落入「對錯」的觀點,認為自己才是正確,強硬要教對方很有可能只是單純打壓對方,最終可能造成兩敗俱傷。 2.各司其職,每個人都有自己優勢能力與弱勢能力,互相尊重與信任對方優勢能力。 3. 最理想的方式是互相學習,把對方視為自己的老師,除了互相尊重與信任,雙方還能互相欣賞。 b. 愛對方而不是愛自己(投其所好) 在感情中常會「自已以為」很愛對方,卻一直認為自己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很大的原因是人都用「自己想要」的方式去愛對方,但卻不是以「對方需要」的方式去愛,自然而然就發現自己愛得很用力,但對方完全感受不到,自己的需要也都沒有被看見。真實的看見對方,以對方的需求作為出發點是,對方才能感受「被愛」,兩人的愛自然就會流通。 二、對事不對人 在親密關係中,衝突是難以避免的,面對衝突時應就事論事,並闡述自己被事情如何影響,舉例說明:「當你自己作決定時(或某件事情時)....我覺得被忽略(講自己感受)...希望你可以讓我參與(明確說出你希望的)」。在氣頭上可能會指責對方這個人(例如:你很自私)或是翻舊帳(你總是很自私),這樣的指責都無法讓人聚焦在問題上。當問題是人時,被攻擊的人就會反擊,最後變成雙方爭吵,更好的方式是兩人一起解決問題,所以避免「你是」的指責。若說「總是」其實就是要同時看很多時間點,討論就無法就當下的事情討論。另外,當事人只要腦海裡出現一次或幾次「不是」,當事人就會覺得被「總是」冤望了。 三、「關係」比問題重要 在親密關係中,會有些問題是無解,尤其是走入婚姻後更是如此,與雙方原生家庭互動、經濟,或是親職,總有許多理念上的差異。若有無解的難題,有時候就該看看彼此關係,權衡問題與關係之間的重要性,思考問題是否一定要如自己所願的解決,還是可以接受現況或是調整到尚可接受的程度。假如真心覺得問題大過「關係」,或許也是思考結束關係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