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青少年諮商的過程,常聽見孩子說:「為什麼我媽(爸)就是不懂,我只是想...」,來到家長諮詢這一端,則是常聽到:「他就是不懂我的苦心,我只是希望...」於是,心理師這個角色,常常都需要試著去「翻譯」親子關係之間這一來一往,暫時還沒在同一個頻率上的話語。
我常常覺得,沒有人一生下來就知道怎麼當父母,也沒有人一生下來就知道怎麼面對自己青少年階段的風暴期。 孩子與父母,各自有內心的渴求,等待被理解,卻往往在急切中,讓快言快語誤解了雙方彼此的善意。孩子期待自己的需求能夠被接納:「我需要被你懂」,父母出自於擔心,盡可能想保護孩子:「我都是為你好」。
其實,理解了,溝通的橋樑就建造起來了,善意就流通了。 於是,我們如何好好「說話」變得好重要。很多時候,我們內心想著要表達某一件事,卻容易不小心用否定、反話來告訴對方,或是,想傳達給對方自己的關心,但一不留意便帶著命令、指使的語氣,誤解,就產生了。 「我訊息」是親子關係中很基礎也受用的小撇步,包含了事實、感受和修正的邀請。當我們看見對方出現了一個自己很難以接受的行為,情緒激起的當下,很容易脫口而出:「你怎麼又...」、「你繼續這樣我就...」,以「你」的句子開頭,總是會讓人感到被責備、被不信任,自然無法形成良性的溝通,也容易讓「問題」和「人」緊緊黏在一起,很多外顯和內隱的傷害,造成親子隔閡的循環。
使用「我訊息」則是清楚的陳述:「我看見....(行為),讓我感到/覺得....(情緒),請你/如果可以....(修正的行為)。」 舉例來說,當孩子隨意地發脾氣、亂丟東西時,可以說:「我看見你一生氣就大吼大叫、把東西亂丟,讓我覺得很不好受,如果可以我想關心你發生什麼事了,或我們一起想想看怎麼讓心情變好。」當面對父母親拒絕或否認時,也可以這樣說:「當我聽見你否定我的想法時,我感到很挫折,如果可以我希望你能先聽我把話說完,我們再繼續討論。」
透過「我訊息」,不僅能清楚表達自己外,也能減少關係連結上因誤會產生的疏離和對立,當一方開始試著用這樣的方式表達,同時也在進行良好溝通的示範。 此外,面對親子關係議題,在內心可以試著告訴自己:道理,永遠都在情緒接納之後,問題行為,只是表象,背後總有著一個期待被理解的渴求。 胡綺祐個人專頁:藝起玩耍吧-胡綺祐心理師(www.facebook.com/letsplayart)